本篇文章4450字,读完约11分钟

宋志国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政府及时做出了供应方改革的决策,这将对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供应方结构改革需要各方支持,尤其是金融援助,同时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金融业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把握新经济常态的趋势特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金融改革,优化金融领域的制度供给,以制度结构为先导,促进直接金融增长,提高间接金融效率,实现金融产品多元化,打破金融约束,提高融资可获得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构建多种需求。"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财政援助供给方结构改革的主要问题

从黑龙江省来看,虽然财政援助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信贷总量不足,信贷结构失衡依然存在。尽管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但新增贷款额和增速仍落后于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且总量仍有一定差距。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44.4亿元,占全国的1.72%。与此同时,信贷结构的失衡依然存在。

(2)制造业经济萎缩,房地产和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徘徊在繁荣和衰退的线上,反映了制造业经济的收缩。制造业投资增长率达到了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实体经济资金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

(三)金融市场结构失衡,资本市场发展缓慢。黑龙江省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与金融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对外融资主要采用间接融资贷款。直接融资波动大,规模小。股权众筹、企业集合票据、可转换债券(Aiji、净值、信息)、中小企业私人债务、资产支持票据等融资方式尚未启动。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的规模较低,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和发行的股票占全国股票流通总量的比例较高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4)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黑龙江省普惠性金融机构和业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黑龙江省普惠性金融体系已大幅度提高了/0,金融体系的普惠程度仍显不足,“普惠性金融”理念所要求的基本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黑龙江省的金融基础设施跟不上技术进步,形成了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制约条件。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对策

(1)着力构建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供给侧市场主体的竞争力。黑龙江省未来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为逐步消除制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制度障碍创造前提条件。要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落户黑龙江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当地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总部基地建设。依托保险体系,积极发展一批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资金融通、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原则发展,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打造“金融街”或“金融密集区”,提升商业银行品牌意识。深化产业发展基金、债券融资、低碳金融、信用担保、融资租赁、民间金融等不发达金融领域和农村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相对薄弱环节的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不同金融领域和环节的协调发展。完善多元化、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金融体系。完善信用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和产权市场协调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补的现代区域金融市场。完善服务优质高效、竞争规范有序、开放创新、功能不断完善的现代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着力调整和优化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适应的信贷结构,落实国家“去产能”要求。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结构调整,减少低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金融机构应摒弃向需求方倾斜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紧紧围绕供给方结构改革的发展思路,突出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积极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利用好政策来改造和提升“老品牌”,深度开发“原品牌”,培育和拓展“新品牌”。重点支持高端制造业(爱吉、净值、信息)装备、绿色生态农业、优质绿色食品、乳制品、畜产品、旅游、养老、卫生等既有国内总需求/0增长又有黑龙江省供给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细分的23个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机器人、燃气轮机、复合材料、石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爱智、净值、信息);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工业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进一步深化“两大平原”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生态、冰雪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使青山、青山、冰雪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按照国家关于淘汰黑龙江省煤炭、钢铁落后产能的要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积极性,减少对“两高一低”、“僵尸企业”、产能过剩行业和夕阳产业等金融资源的占用,信贷资金重点逐步转向市场化产品,促进投资效益和准确性的提高。积极支持产业转型、整合和重组,实现信贷资源从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转移,保持信贷配置与经济升级同向,最终完成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3)注重增加住房需求,以适应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并落实国家“去库存”的要求。房地产库存商品的消化与传统制造业商品的消化在时效性上有本质区别。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努力增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加大对特殊群体的贷款支持,打造“一站式”个人信贷业务平台,不断优化业务受理流程,提高审批和贷款效率。支持房地产租赁业展,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支持以房屋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存量商品房,同时出租和出售,多渠道、多方式盘活存量住房。探索“产权共享”模式下的信贷产品开发,消化大型结构性住房。探索利用M&A贷款,支持大型房地产企业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化解风险能力。为政府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稳步发展开发贷款业务,严格开发贷款准入条件,控制新增开发贷款发放,为房地产开发降温。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4)着力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实国家“去杠杆化”要求。积极构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补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商业融资+项目融资+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大量的天使、风险、创业和产业投资基金按市场运作,并充分利用黑龙江产业投资基金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资本市场需求。推进境内外企业上市,在新三板、战略新兴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最大化股票和债券融资比例,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鼓励和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发行集体债券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可再生债券、永久票据等产品,推动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等债券品种创新;鼓励企业采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处置主体的作用,通过集合、回收再融资、贷款重组、贷款并购、贷款搭桥、贷款延续、利率恢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通和引入股权投资等方式,化解不同类别的不良贷款,盘活信贷资源。督促银行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关注大客户、超额信贷、长期信贷及相关信贷风险。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5)注重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供应方结构改革,落实国家“降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用存款保险制度,使有实际需求的个人和企业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便捷、及时地获得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国家基准利率或下浮利率发放贷款,引导商业银行维护正常的利率定价秩序,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在构建利率合理的信贷环境的基础上,规范中间业务,减少收费项目,降低利率。充分发挥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的功能,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品种,如应收账款质押转让、特许经营收入质押、收入质押、融资租赁、保证金质押等,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积极拓展投资银行服务,通过协助企业实施结构性融资、短期融资券和债券承销,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拓宽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渠道,建立扶贫再融资机制,在正常支农再融资利率的基础上降低利率。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实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费用。安排金融和金融互动资金,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继续实施社会资本投资公益事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各级政府应积极筹集资金建立金融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并对积极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的担保条件或一定比例的金融贴息,以确保资金安全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6)重点推进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普惠金融发展,落实国家“短板”要求。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爱情基础、净值、信息)和建立新的开放经济体系的双重目标而实施的。金融支持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基础是不断提高其现代化竞争力。积极实施《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实体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降低服务成本,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拓展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通过创新,不断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降低包容性金融参与者的资金期限匹配和风险分担成本,促进金融服务的普及。正确把握各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从“存贷款交换及类似授信”等简单产品和有形服务向符合行业跨境竞争的咨询和综合处理方案的金融服务转变,满足新常态下银行用户理财、资本运营、企业处理方案咨询、数据挖掘和分析等高标准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对“双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满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作用,为村、户、人制定精准的政策,提高扶贫效果。积极推进“三农”信贷业务创新,支持绿色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在健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产权评估、储存、转让和处置服务平台,扩大农产品、农机、林权等抵押物范围,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抵押贷款,缓解农民抵押担保困难。推进小微企业各类动产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解决弱势群体担保不足问题。积极拓展和延伸金融产业链,针对股权融资及相关配套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项目起步早、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促使尚未应用新技术、尚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及时获得足够的信贷资源。促进以“少、多”的方式提供覆盖面广、可持续、高效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标题: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