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68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这一次,在乌镇,周强也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设想,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执行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同一个案例的类比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今年的互联网大会已经开设了20个分论坛,其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网络办公室主办的“智能法院与网络法治论坛”占据了一个席位。

论坛开幕前,11月10日,由最高法院信息中心牵头的田萍司法大数据有限公司成立。在公司成立当天,最高法宣布将支持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法律信息管理专业,为未来司法大数据建设培养人才。

一系列密集行动表明,中国“智慧法庭”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

构建大数据是“智能法庭”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判决文件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8: 00,全国各级法院共发布判决文件16179894份,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3207份,网站访问量达到5.287亿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网络和判决文件数据库."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开裁判文书一方面方便公众查阅和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官进一步提高文书质量和司法水平。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聘用成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田禾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法官审理案件时会出现许多类似的案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帮助法官合理判断案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向《时代周刊》记者分析了“智能法庭”的几个不同方面。沈浩认为,“智能法庭”首先归档和分析文书工作的大数据,并从中提取一些模型或标准。从而有助于案件的纠正和相应的预判;二是建立一套规范、规范的法院运行体系;此外,“智能法院”还将实现跨区域联动。

信息化带来的司法公开正在推动司法改革。在中国法院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和司法改革称为“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的两翼”。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法院审判制度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即不可能实现中国法院的现代化。”在11月17日的论坛上,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总结了信息化与司法改革的关系。

在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官和法院院长共同通过了《乌镇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根据《共识》,各国法院应建立和巩固法院信息化和网络法治领域的持续国际司法交流。各国法院应高度重视并顺应空网络法治的进程和需要,共同努力打击网络犯罪,促进空.全球网络的法治

在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30日的两周内,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博视频上连续播放了7起审判,每起审判都吸引了大量微博用户;去年11月,浙江省高院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了一个智能法院,依托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了司法领域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中国法院的信息化进程,你会发现严肃而枯燥的法院似乎一直在紧跟信息技术的潮流。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早在1996年,最高法院就在江苏省召开了“全国法院通信与计算机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全国法院计算机网络建设,确定北京、上海、江苏等8个高级人民法院及其管辖法院为全国法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试点单位。今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

截至2015年10月底,法院系统宣布实现了国家法院“案件数据全覆盖”,形成了“一号一案”的关联系统,其中任何数据都必须与相关案件实体相对应。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的工作计划中,“加快建设‘智慧法院’”这个词非常醒目。《报告》指出,信息化是人民法院的一场深刻变革。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审判执行全过程,规范司法行为,力争到2017年底建成全面、移动、互联、透明、便捷、安全、可靠的智能信息系统。

今年7月底,中央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智能法院”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体而言,中国法院基本建成了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实现了审判执行、司法人员和司法政务三类数据的集中管理。”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

目前,人民法院信息化正从2.0版向3.0版推进。3.0的概念包括网络法庭、阳光法庭、智能法庭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何荣透露,法院信息化3.0版将于2017年底完成。

这一次,在乌镇,周强也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想法,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执行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同案类比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是通过算法充分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减少“同一案件中的不同判决”,强制司法改革

除了改善法院内部的信息管理和开放内部数据,“智能法院”还将在信息披露、案件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带来新的变化。这给律师、当事人、法律研究者甚至普通人带来了新的想象。

最高法院集中数据管理平台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清晰呈现法院基本信息、基本人事信息、接案结案总体情况、十大类案件进展情况、司法公开信息。通过对31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从全国、全省、全院、个人等不同维度生成2754万组质量效果图,客观地展现了案件处理的质量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审判过程信息公开网络一旦开通,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密码,案件信息立即显示出来:谁是审判长,什么时候开庭,在哪开庭,案件进入哪个环节...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自2013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开始组织规划人民法院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建设。2014年7月1日,集中数据管理平台正式启动。

除了披露这些信息,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智能法庭”将如何推动司法改革?

田禾仍然以判决书的书写为例。“过去,当一些法官写判决文件时,他们总是担心缺乏对事实的整理。他们写的越多,他们遇到的问题就越多,所以他们的判断文件就会更简单。用大数据解决信息关联问题,判决文件越详细越好,这将大大有助于法官判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现实中,“同一个案件,同一个判决”是解释司法公正的最好例证。对于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对“公平”的直观感受,而司法大数据的构建将最大限度地解决“同一案件不同判决”的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永江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审判中,一个案件的结果往往是由多个情节决定的,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判断这些情节对案件的影响,从而确保在相同的情况下得到相同的处理。

顺利发现和比较同类案件不仅是法官的愿望,也是律师的需要。

2015年12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启动,致力于为律师提供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诉讼服务。该平台包含21,707条关于律师事务所的信息和81,476条关于律师的信息。登录平台后,律师可以享受网上立案、网上阅卷、案件查询、电子送达、与法官联系等服务。

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许向《泰晤士报》记者解释说,以知识产权领域的诉讼为例,这类诉讼更关注以前的案件,尤其是知识产权与互联网结合的变化很快,新事物每天都会出现。法律必然滞后于司法实践,因此在办案时检索相关案件尤为必要。

据了解,目前各级法院经常公布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案例,但未来需要的是一个结构化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律师进行系统的比较。谢永江表示,如果律师知道如何处理历史上相同的案件,可以给当事人更清晰的预见,普遍减少不必要的上诉,减少重复审判,节约司法资源。

成为省委书记和省长桌上的重要报告

“智能法院”将信息公开在下层,而在上层,它已成为省委书记和省长桌上的一份重要报告。通过分析中国3500多家法院的数据,“智能法院”已经可以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最高法院集中数据管理平台能够从国家和省两个维度,按年和月分析显示前10名案件,共涉及4152套图表,并能根据定制需求自动生成庭审动态分析报告。“在浙江等省,这些报告同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报告一样,已经成为省委书记和省长的重要报告,成为党委和政府了解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最高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徐建峰说。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2015年10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实现了全国法院“案件数据全覆盖”,为确保案件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维护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田禾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自2013年以来,最高法院先后建立了多个平台,司法活动已经融入信息化的轨道。未来的方向是要求信息技术支持所有司法活动,并支持从立案到结案的多个节点。在未来,司法活动似乎是一个处理案件的过程,但实际上是一个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2016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对数据集中管理平台与司法统计的全面整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自2016年3月起,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研究室和审计局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建立技术改造和数据质量的日常机制,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机制,确保新的在线应用系统的数据质量。目前,全国32所高等法院基本完成技术改造,136份司法统计报告全面进入核查阶段。除了一些高等法院,数据差异一直小于误差设置范围。预计到年底,各地法院将实现司法统计一体化,这标志着中国法院已经彻底告别了持续近70年的手工统计方法,走在了国家政务系统的前列。

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对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田禾认为,最高法院应具体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数据披露;第二,所有法院必须与最高法院沟通,以避免形成信息孤岛;三是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标题:最高法院建大数据库倒逼司法改革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