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增收的信贷资金运行中仍然受到各种内外“瓶颈”的制约,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首先,它受到农村信用社瓶颈因素的制约。首先,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存在偏差,普遍存在着人们太穷而不爱富人的现象。他们在向贫困农民申请贷款时害怕承担风险,这使得贫困家庭贷款更加困难,并在农村地区实现小康的道路上扩大了贫富差距。第二,激励机制失衡。农村信用社普遍实行终身贷款责任制,对新增贷款实行“零风险”,导致“多贷多险、少贷少险、无贷无险”的负面情绪,制约了信贷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无法释放的一些异常现象。第三,多年积累的亏损,加上相当一部分“两留”贷款,大量资金存款,农村信用社可以流动的信贷资金“缩水”,支农和致富是鞭长莫及的。第四,贷款期限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产出周期“脱轨”,限制了农民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贷款,期限大多为一年,也就是说,“收成在春天发放”。但是,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很多生产周期,都是两年多。例如,中草药细辛的种植有五年以上的生长期;一头年轻的母牛需要喂养两年才能被放出来。农民需要贷款支持,但实际上农民很难通过限制一年内偿还贷款本息来发放贷款。第五,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增长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方面最突出的劣势是异地结算方式滞后,不能满足客户结算资金的快速汇划。因此,一些优质客户和大型工业家庭纷纷迁往城市,这使得农村信用社损失了一批大储户,存款难以增加,信贷支农后劲不足。

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面临瓶颈

第二,外部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增收。首先,农村邮政储蓄夺走了农村信用社约1/3的存款资源,导致农村社会资金流失,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需失衡,农民贷款短缺,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支农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馈”给农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金融现象。其次,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只能靠天气吃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转移到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关系中。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信贷资金的保全措施,这使得一些找不到担保人或没有真正抵押的农民难以获得信用社的信贷支持。第三,农民的信用意识相对较低,经常出现“赖账”和“逃债”现象,各种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农村信用社不得不谨慎放贷。

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面临瓶颈

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支持农民增收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瓶颈”制约,是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主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起点是信贷支持农民增收,终点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一是农村信用社自筹资金新增贷款40%以上发放给农民,支农贷款全部发放给农民,真正让农民受益于信贷支持。第二,要充分利用信贷传导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普及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第三,合理约定贷款期限,根据农民种养业发展的生产周期,实事求是地确定贷款期限,以减轻农民偿还贷款的压力。第四,在实施贷款利率时,要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和利息承受能力,避免全面上浮,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让农民受益。第五,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成长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标题: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面临瓶颈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