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5字,读完约3分钟

濮阳信息港长沙10月27日电(记者李丹)“今天早上新郎一到小乡,就像凤凰落草塘。 落毛坡翅难展,落草蓬翅难飞……”每当夜幕降临,56岁的龙景平就拿着手机在QQ群中教授苗族歌鼟。 这一千百年来只有在深山里才能听到的天籁之音,现在通过互联网传向四方。

苗族歌曲是苗家族用歌声传达意思的多声部合唱艺术。 苗族没有文案,所以从农民、农事到冠婚葬祭,都是用歌来表现的,很多文化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生活习惯、社会交流礼仪等都由“歌莹”继承下来。 因此,苗族歌莹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承载着苗族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穿过群山,绕过环一直走的盘山路,眼前的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果戈的发源地。 千年来,苗族前人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日出而成,日落而息,耕种之余模仿百鸟迭鸣、流水潺潺、林波声,创造了高低重叠、委婉悠扬的苗族歌鼟。

苗族省级传人龙景平出生在靖州县平茶镇棉花村。 在家族长辈们口传的熏陶下,龙景平从10多岁开始就掌握了苗族歌谣的曲调和唱法,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的歌手。

“当时方圆几十里以内,村寨的男性和女性在一起唱歌,有时可以持续三天三夜。 ”龙平回忆道:“有些青年男女从未见过面,在地里低头工作时,通过耳朵可以知道唱歌的人的智慧和脾性,很多人通过歌声开始相爱。”

现在,“久藏深闺”苗族歌鼟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一方面,一方面,上了年纪的歌手逐渐过去,苗族年轻人几乎都在外出工作,无法口耳相传和教授。

龙平在靖州县城附近建了三层木结构房屋,作为苗族歌35;的习俗基地而特别化。 每次一到暑假和节日,他都会在学堂免费教授苗族歌鼟。 但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年只回来一次,即使想学习也经常没有时间。

“现在进入了新闻时代。 山里也有手机网络信号。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经济、最迅速的现代化手段来传达我们的文化。 ”。 龙平说:“年轻人喜欢上网,可以扔喜欢的地方,在网上教歌莹。”

从2014年开始,苗族歌派爱好者陆续在网上找到了精神家园。 现在苗族歌莹的QQ群接近20个。 最有名的有广西梧州爱好者建立的“靖州宝石苗族歌鼟”、浙江杭州爱好者建立的“苗乡会”、靖州县当地人建立的“苗族歌鼟”等。 小组成员少的有400人,多的有700多人,其中上了年纪的只有50多岁,上了年纪的只有10多岁,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小组的朋友们随时随地,只唱想唱的歌。

在网络世界,几乎没落的苗族歌莹,又逐渐流行起来。

(近几年来,靖州地区的村民按照以前流传的习俗处理婚姻喜事,持续唱几天的苗歌渐渐多了,以前民俗婚礼又传来热烈支持,苗族歌曲馅饼在网上和离线下异彩纷呈。)

标题:“苗族歌鼟通过网络传向四方”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