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7月1日,郭景兴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明天是全民族抗战爆炸78周年,根据安排,当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展览会开幕式。 位于吕沟桥边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于1987年7月6日建成,有些扩建,至今,馆藏各类文物达2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一百多件(套)。

从纪念馆的建设到建设有那些故事吗? 纪念馆内的文物是从哪里收藏的国家领导人如何重视纪念馆的建设和迅速发展? 最近,新京报记者采访了88岁抗战纪念馆的创始人郭景兴。

呼吁卢沟桥封桥保护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开始参加抗战文物保护事业的?

郭景兴: 1979年,我从丰台区师范学校调到丰台区文化局,负责文物管理。 当时丰台区文化局有在吕沟桥建设文物保管所的想法。 但是在偏僻的地方,所以没有人想去。 我非常赞成卢沟桥的保护,主动要求修建卢沟桥文物保管所。 当时没有经费,没有编制,没有办公室。 我从四面求援,最后得到北京自来水企业的支持,给了我两亩地。 在这块地上,我建了70平方米的房子。 卢沟桥文保所。

新京报:当时卢沟桥的保护情况怎么样?

郭景兴:当时的卢沟桥虽说是国家的要点文物,但不在文物保护的范畴内。 每天有很多大卡车从桥上经过。 首钢设在附近,污染严重,永定河的水总是白色的。 有一次,我站在桥上,一辆大卡车经过时,整个桥都在摇晃,感觉桥上掉着石头碎片。 我心痛,那时我意识到卡车不能再从卢沟桥走了。

新京报:那么,卢沟桥最终是如何实现桥的保护的呢?

郭景兴:我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在桥头守着,数着有多少大卡车通过,想用数字引起领导和专家的重视。 从1982年开始,我写了前后九次紧急报告,给了文物局的领导、政协委员、文保专家。 之后,专家、委员们开始写提案,社会各界一齐呼吁。 终于在1985年8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吕沟桥封锁桥,禁止汽车和人力车通行。 按照以前的用法,卢沟桥一直留到今天。

29将军的子孙建议扩建抗战馆

新京报:吕沟桥文管所可以说是抗战纪念馆的前身吗?

郭景兴:是的。 其实去吕沟桥建文管所的时候,有建设抗战纪念馆的想法,但是当时时机不成熟,经费也不允许。 吕沟桥文管所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很多,很多人提出吕沟桥是七七事件的爆发地,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见证,有必要建设抗战纪念馆。 1982年5月,参与“七七抗战”的29军将军宋哲元的女儿宋景宪从美国来到北京,参观了卢沟桥史料陈列馆。 第二天邓英超接见宋景宪,宋景宪提交邓英超,卢沟桥陈列馆太冷了,不符合七七事件的重要性,应该扩大规模。 邓颖超当场表示赞同。

新京报:之后开始建设纪念馆吗?

郭景兴:提出到1982年6月,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市文物局领导分别来吕沟桥了解情况,进一步扩大和充实吕沟桥史料陈列馆。 在随后的几年内,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多次来卢沟桥视察。 习勋、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也发出指示,同意建设抗战纪念馆。 1984年,终于由文化部主导,决定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新京报:纪念馆从决策建设到建设,花了多长时间?

郭景兴: 1984年11月,“抗日战争纪念馆准备所”成立,担任准备所主任。 眼前最直接的困难是建馆。 经费真不多,建馆用的沙子都是山东沙厂赊给我们的。 一是建设抗战纪念馆,每个机构都很支持。 纪念馆于1986年7月7日开工,于1987年7月6日落成,为期一年,于7月6日举行了纪念馆落成仪式。 平城墙的修复于1984年6月2日开工,于1987年7月7日竣工。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标题:“抗战纪念馆创始人:习仲勋等中央领导批示建馆”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