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看历史剧,无论扮演的什么王朝,“知府”这个词总是频繁出现。 例如,在《楚汉传奇》的第13集中,项伯对项梁说:“他(赵高派遣的官员)和知府大人又逃进了密室。” 需要知道的是,知府是明朝正式命名的官职名,也就是知府的称呼是从明朝开始的,古代正史《职官志》中有“宋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的记述。 这样看来,秦朝肯定没有知府。

知府重在“府”,府的一些变化直接体现了知府的一些变化,这还是有头脑的。

魏晋时期,州长兼任将军职务。 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 州有州的机关和幕僚,将军有将军的机关和幕僚。 将军的政府称之为“府”。

到了唐代,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政府,在首都、陪审团、皇帝即位的前任州,普遍设有京都府、河南府、太原府等政府。 你们的长官叫你尹。

五代按照唐朝的制度沿袭,几乎没有变化。

府,比较食香和盛行的王朝是宋。 当时府的地方长官是“知××府事”,知是主持的意思,即主持某府事。 宋朝的知事管理着一个州政府的军政事务,手中的权力因州府而略有不同。 比如,如果在富裕的江南工作,一定是肥差,当地经济实力强,知府容易做。 在蛮荒之地,或多或少都有“无米之炊是不可能的”的不自然。 双方可以看出知府和知府不同。

府最不吃香的时候是元,其地位直线下降,府分化为总管府(路)和散府(府),汉族以前的实力大幅度减弱,蒙古人掌握了朝野重权。 路也不是元朝特有的,宋也有,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时,首都、陪都的府长官还被称为府尹,通常的府长官被称为“知府”,在史书中以正式的官名明确,对府的职权、责任、义务有详细的规定。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根据纳税粮食的多少,“府”分为三等:京府尹是正三品。 粮食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 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为正四品。 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 但是不久所有的知府都换成了正四品。 当时全国有150多个政府。 各个府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人口的多少、路程的远近、事件的多少、民风的优劣等情况,有“冲、繁、累、难”四个字,一个字一定表示情况。 四个单词包含“最必要的缺口”,包含三个单词的是“必要的缺口”,包含两个单词的是“中缺口”,包含一个单词或四个单词的都没有“简单的缺口”。 都是正四品,但简缺和中缺通常不是朝廷直接任命给第一次成为知府的官员,特别是第一次上班的官员,而是知事要求朝廷任命的情况很多。 缺少的和最必要的是成为过知事的同时给有经验的官员。

这样,《楚汉传奇》的项伯说“知府”的时候,到明朝还小了1500年呢。

标题:“"知府"明朝才成为正式官名 电视剧中现秦朝"知府"”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