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5字,读完约8分钟

濮阳信息港杭州5月23日电(记者张乐,韦慧)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是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着拯救危重患者的第一线。 她专注于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又开拓了一个未知的行业。 她热心公益,无偿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了人才基金……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传染病行业的领袖李兰娟。 在患者眼里,她是个令人感动的天使在同行眼里,她是受人尊敬的女性豪杰。 在学生眼里,她是人生道路的领袖。

从医生那里,拯救生命,拯救伤口的梦想圆了

每周一专家门诊,李兰娟已经好几年了。 “没有比患者期待的眼神更让人感动的了”李兰娟说,治病救人,救命救伤是她最大的乐趣。

1968年,依靠奖学金高中毕业的李兰娟回到了家乡浙江省绍兴夏鞋桥村,顽固的她放弃了所有人羡慕的代课老师的岗位,选择了成为赤脚医生。 “当医生可以直接处理村民们的疾病”她解释说,村民们的信任和感谢是自己选择医生的最大动力。

两年赤脚医生的一生,她离家串门,晒太阳下雨,住宿风餐,拿着针和草坪为农民服务。 常见病的治疗、外科脓肿的切除、产妇分娩的帮助、儿童的接种疫苗、健康教育的推进……全村1300多个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 当时正好血吸虫病泛滥,在很小的村庄发生了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癌和肝硬化,没能抢救就眼睁睁地死了,李兰娟断心了。 两年后,当她有机会进入医科大学门口时,她暗暗发誓这一生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

大学毕业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江大一院感染科,在这里整天和重症患者交往。 20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死亡率达到80%,生命相继死亡,刚开始医生生涯的李兰娟再次感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奈。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兰娟仿佛看到了打破“死亡魔法”的希望:重症肝功能衰竭、昏迷患者被送到病房,经过血液滤过透析等一系列“死马当活马医生”的治疗,患者奇迹般地苏醒,逐渐康复。 “血液净化技术对重症肝炎的治疗有用吗”刚出生的小牛不怕虎,从这里开始,李兰娟义投身于肝炎治疗的难题。

研发设备一个接一个地变化,共同创业的同事们一个地离开了。 在一点人“奇想天外”的冷笑和好心人的忠告之后,李兰娟和她的团队依然研究了十多年,终于建立了独特的比较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这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使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 现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治疗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成熟的人工肝系统,2005年,李兰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学研究联盟主席。 2013年,以她为第一完成者的“重症肝病诊疗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永远不会停留在路上

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2005年11月,李兰娟作为中国传染病学的第一人,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但对李兰娟来说,创新永远没有停止。

在研究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过程中,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肝病的发生与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人肠内的益生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患者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肠内的“益生菌”大大超过“益生菌”,则有可能对肝脏造成致命的危害。

“我们每个人的肠子里都有一公斤重的细菌。 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总基因数量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0倍。 如果能彻底阐明这些肠道细菌的奥秘,也许就能弄清重症肝病的发病机制”。 李兰娟说

今天,微观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 但是20年前,李兰娟决定投身微生态学研究时,没有人看见她。 个人认为“这样的研究看不到希望”。 李兰娟在微生态行业第一批博士生吴仲文中记得很清楚。 在微生态研究的初期阶段,仅靠培育厌氧菌是无法打败大家的。 吴仲文说,他的遭遇很同情多位同学。 他回忆说,通过投入这样的“没有希望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有可能成为难题。

但在多次失败中,李兰娟带领学生摸索门道。 最近,她还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的全基因测序,进一步探索了肝病的微生态规律。

短短20年,从研究空白到世界领先,李兰娟团队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微生态行业的研究国际地位。 今年3月,在卢森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上,李兰娟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人乃至亚洲人首次当选为该行业的主席。

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同,她的就业区域布局独特,楼下是病房,楼上是实验室。 临床诊疗与科研有机结合,凭借这一法宝,李兰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经常创造奇迹。

她通过对H7N9患者体内病毒与活禽市场鸟类粪便中病毒的比较研究和基因测序,得出基因吻合率达到99.4%的结论,证明了世界上首次人类感染的H7N9病毒来自活禽。 她在此基础上向国家提出关闭活鸟市场的建议,迅速控制了禽流感的流行。 她将以往的人工肝技术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用于H7N9患者的治疗,建立了“四抗二平衡”的治疗方法,多次挽救危重患者免受死亡线,使浙江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比全国低40%。 她通过机制研究,迅速开发了H7N9诊断试剂和疫苗,结束了中国禽流感疫苗依赖海外进口的历史。

“目标坚定,行动如风。 』李兰娟的同事和学生这样评价她。 位于16楼的传染病国家要点实验室刊登了2014年零时拍摄的照片。 深夜了,照片上的李兰娟和她的学生们没有倦怠感,斗志昂扬。 “我们在实验室迎来了2013年的新年钟声,2014年也是如此。 感染了李老师的工作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懒惰。 ”。 实验室副主任小李说,他们打着这张照片的寓意是“学习李老师的执着精神,一辈子都在实验室”。

“创新,永远在路上”2015年,李兰娟的科学探索之路还没有停下来。 由她所属传染病诊疗国家要点实验室领导,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大学新突发国家要点实验室和国家CDC传染病预防控制要点实验室共同建立的浙江大感染性疾病诊疗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功。 在中国所有科学前沿中,作为唯一的医学类协同创新中心,这里聚集了2名诺奖获得者、6名国际学术大师和16名院士。 “在传染病预防控制行业,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 李兰娟用拳头擦掌,踌躇满志。

公益,尽可能燃烧光和热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身体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也不是成功。 作为医生,她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救人的能力。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先进的医疗技术福音,她放弃了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为了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秩序,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免费举办她的 她的人工肝治疗室里有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接受训练的医生和护士。 迄今为止,她的李氏人工肝技术已在全国31个城市宣传,治疗患者2000多例,提高了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李兰娟说,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担当社会的勇气。 禽流感流行时,面对人们的恐慌,她率先吃鸡肉,活动身体介绍科学的预防方法,吃鸡无害,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的信心。

在李兰娟看来,从社会中受益,就要加倍违背社会。 她和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赠资金,用社会各界的力量设立了“树兰人才基金”,鼓励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行业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 确保选拔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所有选拔都委托中华医学会设立的审查专家库,参照国际规则独立审查。 去年,基金首次获奖,有两名院士和十名年轻人获奖。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李兰娟说,科学家精神是不断探索科学的智力精神,既包括开拓创新又包括坚韧,是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

标题:“生命的探寻永不停歇——院士李兰娟的多彩人生”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