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90字,读完约10分钟

文风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禹天建画

一个时代的文风,常常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和社会精英的思想观念、品格、行为和社会风貌,也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因此,人们总是说话、写文案,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

古语:“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威仪文辞,表也”。 德行,里也”,“言,心之声也。 书(即文案),心画也是。 ”这些都表明语言文案是作者思想、品格、作风的体现。 一个时代的文风,常常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和社会精英的思想观念、品格、行为和社会风貌,也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因此,前人总是说语言、写文案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 “陈辞,身得国安”,“夫辞者,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面性者也”,“盖上文案,历经国家大业,不朽盛事”。 这些都强调语言,写文案对国家很重要。 可见文风事关重大。

“文变染上世情”——文风国运相连

文风是国运气象的写照。 另一方面,政风、世风造就文风,文风也折射政治风、世风,产生影响。 在一个时代,如果文风清新朴素,那个社会经常在政治上与人相通,气正俗,国家繁荣,否则就会相反。

风清气正,气正事兴。 良好的文风有助于促进社会形成的真正实用性、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优良风尚,推动社会良性的迅速发展。 西汉前期,无论是通常的政治论、纪念疏、史传,还是皇帝诏书,大多充满朴素流畅的文风,重视深刻的确定性,经世使用,得到后世的好评。 南朝刘2123对贾谊、晁错的文案进行了评价,说:“理既切至,语言流利,可以说是知识的笼统。” 鲁迅也称赞说“坦率地说,说点想说的话”。 章太炎称赞赵充国的奏疏,比如“探究数数,言语无枝叶”。 东汉班固评价司马迁的文案“区别不华,质量不俚”。 汉代敕令也被视为模范。 宋人真德秀说:“两汉敕令,言辞温柔,深雅。” 近代林救济评析汉景帝诏书。 “语言朴素,期待的意义非常深刻……虽然话费不多,但很清楚”。 见汉初文风的朴素及其影响之深。 这种文风反映了那个时代开明实用的宝贵精神和繁荣的社会风貌,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相呼应。 另外,唐代也是第一个时期呈现朴素务实的文风,而繁荣富强,威风震撼四方的“大唐盛世”。 可以看到,盛世显示良风,良风帮助盛世。

风浊气邪,气邪事废。 文风奢侈空浮躁,社会往往不华而实,虚妄懒惰,尔怕我欺诈,糜烂,国误民。 《礼记》就是所谓的“天下无路,语言有枝叶”的现象。 南朝文风浮艳颓废,正好符合统治者纸醉金迷,政治没落。 陈代后主陈叔宝是浮艳文风的推手。 他沉迷于性感的话语,日夜与大臣的妃子在宴会上作诗,终于失去了江山,成为俘虏。 他的艳诗《玉树后花园花》作曲的曲子成了亡国之音。 民间的文风也洋溢着空虚,当时嘲笑说“博士买驴,本票是三纸,没有驴字”。 这是最后的情景。 另外,在明代中期降临,形式主义盛行。 有些人故意模仿古语,倒霉。 有些专业的事情是刻辞藻,空洞繁杂,不现实。 万年间,有人给首辅叶向高发了复印件,叶看着说:“句子很好,但很费解的耳朵。” 这个人回答说“公众错了,但解决了就不是句子”。 可以看出当时作风的虚妄。 朝廷的文牍也不例外。 “问题是演奏稀疏,竞争和弦艳”,虚词,说点什么就成了千万字,有时冗长到“竞争日一次也不要读”。 嘉靖皇帝进一步助长这种风气,给予经常写工巧青词(道家方法事的祝文)的人宠爱,委托重任。 根据某史料,嘉靖17年后,内阁的14名辅臣中,有9人因为擅长写青话而加官。 比如权力倾一世的顾鼎臣、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等,有时把他们嘲笑为“青语宰相”。 随之,虚妄文风越来越猛烈,政坛混乱丛生,世风颓废。 史实表明,这不仅是明朝末世的反映,也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征兆。 虚妄不能说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一定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 就像古人说的,“文变染上世情,兴废与时间序列相连。 ”。

“不过是辞达”——治国理政正文风

文风关系到兴衰成败,因此历代野心勃勃的思想家、政治家大多重视端正的文风。 孔子提倡“只不过是辞达”,可以看作是对文风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语言的运用,以恰当、圆滑地表现思想的拷贝为基本,主张不粉饰。 隋朝李谔谔比较了南朝以来“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的不良情况,请求“屏伐轻薄,华假阻止”,肃清文风并将其纳入隋朝文帝。 唐代魏征痛斥梁陈以来的宫体、骏俣作品为“亡国之音”,提倡诚实文风,同时树立榜样,为子孙守圭纪念疏,建设“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欧阳修扭转了晚唐以来虚浮艳冶文风的余地,致力于古文的复兴,利用主持政治改革创新和礼部贡献的机会,指导奖励文风的端正者,提倡平实文风。 明代张居正痛斥现在“浮靡奢侈”的文风,要求神宗“戒敕各撰述官,今后都要为制诰,复古,得不到惊慌失措,破坏体制”。 即使一点也鼓励精锐图治的皇帝也非常重视肃清文风。 隋文帝极力主张文风改革创新,敕令说“公私文翰,而且值得实录”。 然后,制定法律,违反者予以处罚。 明太祖朱元璋尊重古代文书“实质不华”的风格,深深厌恶现在的“虚言失实,浮文乱真”的风气,多次下令“现在开始有以繁文入人罪者,罪之”。 一个叫朱太素的官员演奏西洋万言,但直到最后500字都没有进入正题,朱元璋下令鞭打的责任,炫耀,比较有效地抑制了不良风气。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当有效的文风整顿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政治面貌的改善、社会风气的好转、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世界历史显示了文风和时代的密切联系。 英国着名喜剧作家本·约翰逊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到1642年生活在英国内战这一不稳定时期,也是英国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腐败、人性的堕落、文风的奢侈,“世风的腐败之处,语言也一样。 滥用暴饮,穿着奇特,作为国家疾病标志的语言污染是精神疾病的标志。 ”。 这与他的力作《狐狸》所暴露的社会现实一致。 19世纪的美国作家奥利弗·福尔摩斯也有同样的看法。 分析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名人的语言风格,“语言腐败,臭气影响了英国的良心。 政治上的三刀两面,自然产生于语言意义双关……都铎时代轻快的文风,到了斯图加特时代,迅速发展为弑君和暴动。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西方,荒唐的文风大肆传播。 是物欲强、危机深重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 经历了两次全球血腥的战火,人们目睹了人类的杀戮,所谓的自由、博爱、人道的信念和理想被粉碎,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绑架,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危机。 因此,人们经常通过诡秘荒诞的表现(包括艺术)表现社会的扭曲和荒诞,制造刺激,表现不满、苦闷、彷徨、空虚、消极、失望。 而且,奇怪荒诞的文风的蔓延,继续加深了社会的颓废。 两者互为因果。

“文风不正,危害极大”——文风学风系党风

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史充分表明文风与党和国家事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群众紧密联系,以质朴清新生动的语言推进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得到广泛的支持和爱,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延安时期,尽管战火纷飞,中国共产党还是不忘文风建设,把文风建设和党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 党历史上开展的第一场大规模整风运动,包括整顿文风。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纠正学风文风”的重要报告,“学风和文风都是党的作风,是党风。 如果我们党的做法完全正派,全国人民就向我们学习……这将影响全民族。 接着,在“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中,他指出“党八股中隐藏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传达了这种毒物,要害党害国”,他说“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 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他的文案和演说都是质朴深刻、生动的榜样。 读那句就像品佳酿,听那句就像春风。 由此,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以实事求是、朴素清新为特征的优良文风。 这种文风对党的建设和成长,对我国取得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大跃进”创造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以豪言壮语为代表的虚妄夸张的文风蔓延,充满“文革”繁殖的“斗争”、“打倒”辞藻和政治迷信的肃清狂热文风的盛行,是党的优良以前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鉴于“文革”文风的不利影响,非常重视“帮助八股”,努力恢复优良的文风。 邓小平于1977年确定“反对不真实、八股调”,而且树立了榜样,用语朴素、简洁明快,迷恋人民群众。 党中央陆续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推进文风建设。 因此,党的优良文风逐渐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呼应真正抓住实干的大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风气。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多国际环境和混合化,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冲击和考验。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更要防止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蚀,警惕不健康的文风的成长。 习近平同志曾经严肃指出:“现在,在一点党政机关文件、一点领导干部的演说、一点理论复印件中,文风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第一表现为长、空,假。” “党的历史经验表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 它真的抓住了实际工作,影响了政府的效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误解了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处理。 坏文风蔓延,伤害说话人,不仅损害了文人自身的形象,还降低了党的威信,使干部远离群众,使群众远离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了魅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 进而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亡党亡国的灾难。 可见文风建设很重要。

习近平是总书记新一届领导人的集体防微杜,就任之初就把改善文风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制定《八项规定》确定要求“切实改善文风”,然后向中宣部发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善文风的意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整顿文风,振奋精神。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率先以身作则,大大引起了“短、实、新”的风。 他们的故事简明扼要,朴素生动,表现出朴素清新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更现实、勤奋奋斗的风格和魅力,给人以春风的拂拭感。 由此带来各种风气的明显好转,全国凝聚凝聚力,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全面开启新时代。 (赵世举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案快速发展战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标题:“文风关乎兴衰”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