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2字,读完约2分钟

清明节,祭祖,缅怀故人,自古以来,岁岁年年,我们从未忘记过去,忘记从哪里来。 “上天的树,必有其根。 怀山水,必有其源”。 宗庙就像家族的神殿,记录着家族的荣耀和从前流传下来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的道理,从持家以前流传下来的,哪些是崇尚“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以一种古老的方式流传到全国各地的古祠,像中华民族的血脉一样,活得没完没了……

祠堂祭祖的形式始于宋代。 南宋朱熹在“家礼”中建立了祠制,此时的祠还受等级限制,不能僭越。 到明嘉靖15年( 1536年),“许民间都得到了联宗立庙”,允许老百姓在冬至那天祭奠始祖。 民间祠的迅速发展从这里进入了繁荣期。

朱熹提倡各家族建立供奉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 据说祠堂交织着族权和神权,主祭是宗子,掌管全族事务是宗长。 祠堂里代代安放着祖先的牌位。 除了祖先的会议之外,宗庙还开设私塾、义塾,教育父辈家的子弟,传承礼仪。

祠堂前设集星池,一是风水,二是防火救济。 有些祠堂前设有照壁,为功成名就的民众设置旗杆石,用于表彰和激励子孙。

祠的基本功能是祭奠祖先。 保持血缘关系,起到维持家族、氏族、民的稳定的作用,聚集民的内部力量。 各地的祠堂里,家谱的家谱、牌位的塑像、家谱等,能表现这种作用的实物很多,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近距离接触这些村庄,古巷、古祠意外泄露的点滴,没有显示前人的文化传承。 就像消失了一样,以前流传下来。 祖先的各种痕迹,甚至不知道后世的子孙潜藏在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中。 邓圩

标题:“参天之树 必有其根”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