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4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美丽的青海"越来越出名。据青海省旅游局数据,2015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284.03亿元,增长21.4%。青海对青山绿水的保护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依靠生态来带动旅游景点的建设,使得今天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生态省保护江源

青海三江源提供了澜沧江总水量的15%,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被称为“中国水塔”和“全球气候启动区”。青海湖、祁连山湿地及其管辖的森林和草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东移的天然屏障和生态功能区,承担着维护国家乃至世界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历时8年的三江源保护工程一期规划,先后投资75亿元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持等22个项目。目前,正在实施的三江源二期保护工程面积已增加到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系试点方案》,这是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青海筑牢生态屏障 依托生态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鉴于其突出的生态地位,青海省于2008年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评估,明确提出“必须保护‘中国水塔’,构筑生态屏障”。最近,青海省正在加快部署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系统的试点工作,并颁布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当前,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青海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如今,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马河乡的错池村,牧羊人并不常见,相反,他们是生态协调者。

青海筑牢生态屏障 依托生态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我现在的日常工作是保护草原,保护野生动物,防止草原火灾和偷猎。”生态协调员蔡仁江厝告诉记者:“禁牧后,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有时可以看到几十只岩羊和数百只藏野驴。这在10多年前是不可能的。”根据青海省政府的数据,青海省已经设立了草原管理与保护、湿地管理与保护、森林管理与保护等6.7万个公益性岗位。

青海筑牢生态屏障 依托生态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绿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玉树省胜多县下赛坝沟拉巴凯恩家的东窝子牧场看到一群群牦牛闪闪发光。玉树畜牧站站长宋仁德告诉记者,由于采用了更加科学的饲养方法,牦牛的出栏率大大提高,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也保护了草原和牲畜的平衡。

2008年底,青海开始在牧区探索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了“以草定畜、以草养畜”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建立了961个生态畜牧合作社,整合了1015万头牲畜和2.56亿亩草地。

“近年来,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机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机制,通过探索集约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新途径,青海已对2.45亿亩中度退化草原实施禁牧。2.29亿亩草地实现了草畜平衡。青海省农牧业厅畜牧厅长王慧琳表示,通过实施禁牧、减畜、禁牧,青海牧区天然草场产草量提高了12.19%。

畜牧业也从注重生产转变为注重加工和流通。青海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培育了果洛藏族自治州5369公司、青海可可西里、三江伊犁等一批肉牛和绵羊加工企业。,使畜产品在深加工后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近24.6亿元,是2009年的20倍。

治沙道路的拓宽见证了海西州在保护方面的发展和“沙中淘金”的特色之路。海西州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42亿亩。近年来,海西州以“宜封宜建”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天然林草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实施了植树造林、封山种草、工程固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目前泉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31.45万亩,催生了“固沙于脚下”、“采金于树”的“双赢”产业。随着枸杞的种植,格尔木大格勒村的一些村民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成为青海近年来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经济日报记者马玉红石静)

标题:青海筑牢生态屏障 依托生态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