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67字,读完约16分钟

崔维平

个人的属于个人的

退一万步说,鲁迅的单身婚姻也是可以的,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比起让朱安直接回到她母亲的家庭,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确实更安全。鲁迅甚至抓住机会当面问朱安。1923年,周作人与他分手并搬出八道湾时,鲁迅问朱安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老家。如果他回到他母亲在绍兴的家,他会每月寄钱给她生活。朱安说她哪儿也不去。她提醒鲁迅,他还需要一个厨师,洗衣和扫地,所以“大先生把我带到这里。”包办婚姻真是可恶。当你遇到一个不合适的人,双方都不能抗议,这对婚姻中的双方都是如此。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卡夫卡为什么要离婚?他需要写作。这几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在他的未婚妻面前有点不可理喻的味道,但对于卡夫卡这个特定的人来说,这个理由足以让他采取行动。白天,他需要保持一个保险公司职员的样子,表现良好,举止得体。他必须养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承担体力消耗的负担。他对此没有任何抱怨,所以其他方面必须完全由他自己负责。写作是一项需要很大努力的工作。他需要积聚力量,特别是要认真细致地处理他的内心世界,度过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宁静夜晚。他的离婚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不是你想的那样。”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就离婚而言,丹麦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也记载,人们有时会和他一起谈论鲁迅。柯生于1813年,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很保守。当他与14岁的女孩lchear Na坠入爱河时,他主动求婚并食言,这让这座城市风雨飘摇,因为这个女人碰巧是丹麦政府官员的女儿(其中一个据说是哥本哈根市长的女儿),这让克尔凯郭尔的行为更加无法容忍,被称为“哥本哈根的恶棍”。当他在街上游荡时,身后会有几个顽童追着他,嘲弄他,这让他看起来有点像孔乙己。克尔凯郭尔从未结婚,单身的原因是宗教。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尼采是最著名的与鲁迅思想关系最密切的独身主义者。尼采没有离婚的经历,他从一开始就是单身。尼采甚至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人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信仰等等。1882年,他遇见了莎乐美并坠入爱河。当时,他38岁,但他没有因此结婚。这个男人从小就被家里的许多女人包围和照顾,他单身有着更个人的原因,他和妹妹的关系已经到了可以干涉彼此婚姻的地步。理论上,超人的重要特征是“非人化”或“战胜人性”。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鲁迅在孤独和失败的整体生存情绪中与这些人交流。尼采于1900年去世,鲁迅于1902年抵达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尼采带来的意识形态风暴中。绍兴的年轻人被它深深地陶醉和钦佩。他自己两次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后来,他告诉人们他曾想成为“超人”,但他最终放弃了。(参见鲁迅《温和的尼采在中国》,张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然而,鲁迅采取的是一种单一的态度,或者说他认为自己是单一的,这与上述的态度是不同的。上述独身可以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独身可以更有意识地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可以更清楚地处理环境和其他问题,并且没有与他人纠缠的后遗症。和鲁迅一样,独身是被动的,至少他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所以鲁迅和朱安之间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而她总是期待着她的大丈夫的变心;也有一些孤立的地区。对鲁迅来说,他不能在其他方面满足他的个人需要。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鲁迅为什么先结婚后离婚,并在婚姻中实行严格的“一国两制”?我试着提出一种观点,那就是,这是因为鲁迅自己的思想和视野在前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起点上。订婚和结婚之间有七年时间,这是鲁迅走向新世界、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他从来没有想象过面前的前景,所以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雄心,并因此有许多其他的野心。他不再是那个带着母亲的体温,带着几块钱去南京的少年了。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并把一些更重要的职业放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早些时候,1903年回到日本探亲后,他送给徐守尚一首名为《自画像》的歌曲:“灵台没有逃脱上帝之箭的计划,风雨就像一个黑暗的地方,我给冷星发了一个信息。”我用我的血推荐轩辕。”不管“上帝之箭”指的是祖国还是女性,最后这句话表明他有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国家中去。1906年3月,就在鲁迅回家结婚的前几个月,鲁迅完成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从仙台医学院退学,决定放弃医学,学习文学,留下了一个光明的未来,选择了一个辉煌的幻想职业。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作者倾向于说鲁迅在日本期间加入了光复会。徐守尚先生提到的1908年可能还存在疑问,而且可能更早。至少在当时,鲁迅非常认同这个无政府主义暗杀集团,他痛苦地经历了徐锡麟、邱进的谋杀,而光复会的政治纲领则提到“光复汉国,还我山川,还我国。”有句话说得好:有人请鲁迅执行暗杀任务,但鲁迅不愿照顾他的母亲。下面这段话应该是鲁迅自己的。在解释他为什么要和朱安结婚时,他说:“当时,在革命时代,我以为我会无限期地死去,而我的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所以她和她一起去了。”(参见《鲁迅家世史》,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论》中提出“为精神世界中的勇士而战”,这可能是他从革命前线退下来后再次发起的冲击。

当鲁迅在革命和斗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他和朱安的距离应该越来越远。前者应被视为鲁迅独立的一部分,与朱安有关,但不能说它取决于朱安。虽然他们的婚姻并不美满,但不能说鲁迅因为婚姻不理想而不得不带头。这就是鲁迅在大世界中的自我成长,其过程和成果都归功于鲁迅本人。作为一个“革命者”、“精神世界的战士”,甚至是“超人”,这些都是鲁迅不断重新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起点,是一系列属于自己的变化和发展。朱安最好能跟上这一切,但是没有办法跟上它们,这要怪朱安。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如果你想知道鲁迅今天在婚姻中的责任,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部分是他理想主义的自我。从理想主义奉献的角度来看,他更不能忍受朱安,他觉得单身更合适,这样他就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鲁迅也许可以和朱安交流一下他的理想主义抱负,得到她的同意。甘地在他40岁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他将从现在开始停止做爱,并得到他妻子对更大目标的认可。显然,鲁迅是一个不善沟通的人,他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体,试着与妻子沟通。他可能真的认为“她是我母亲的妻子,不是我的。”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第二,这不仅是他母亲的礼物,也是鲁迅送给他母亲的礼物。当他和朱安走进新房时,接受者变成了送礼者,朱安成了鲁迅送给母亲的礼物。作为一个积极的人,他应该意识到给予的满足感,并享受这份礼物的所有好处。朱安一生为婆婆服务,这使鲁迅的母亲晚年生活幸福,并成功地完成了鲁迅为她规定的角色:特殊的家仆。

第三,即使鲁迅认为自己是单身,他也不会表现出厌恶和回避朱安的态度,使这个女人永远处于屈辱之中。当他在八道湾的时候,他用日语和鱼台新子说话,但是他没有和他的妻子说话。当了女学生教授后,他在与异性相处时逐渐放松了。在家喝酒后,他可以轮流在家里拍女学生的头,但他没有给朱安任何仁慈和温柔。有一次,来访的女大学生许广平和其他女生跟鲁迅开了个玩笑:他趁鲁迅没有防卫的机会,把鲁迅推进了朱安的房间,并迅速把门锁上。鲁迅使劲把门拉开,满脸怒气,大声骂:“开什么玩笑?”(见鲁迅的《家史》)。)在他的单身生活中,鲁迅过着一种非常压抑的生活,而这种压抑也将转化为对朱安的双重怨恨。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第四,他又改变了主意,离家出走,和徐光平住在一起,结束了单身的神话,彻底抛弃了朱安。今天,鲁迅的做法是“重婚”,即不与一个女人离婚,而是与另一个女人生孩子,这只能在当时的背景下理解。然而,当时的环境会如何理解和接受呢?这也是周作人不赞成两者结合的原因,认为这就等于“娶嫔妃”和“一夫多妻”。表面上,鲁迅回到了他激烈批判的旧式框架,甚至比包办婚姻更“旧式”。他的祖父周福清很嫉妒,因为他的妻子江被太平天国俘虏了。后来,他娶了两个房子的妾。在那之前,应该有另一个像流水一样花钱的人。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乔利华的《女性史》用尽可能多的材料写了这本《朱安传》,她不明白为什么鲁迅从来不和朱安合住一室。她还认为可能有个人原因。乔利华在谈及鲁迅新婚时的反常时写道:“从照片上看,朱安的身材的确矮,但鲁迅不喜欢她,一定有更深的原因。”在谈到鲁迅多年的婚姻生活时,他写道:“鲁迅和朱安已经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是因为极度的道德清洁,还是因为万不得已,有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隐痛?这是未知的。”如果是个人的心理或生理原因,外人是不知道的,但这需要鲁迅自己去面对,而鲁迅自己需要等待和相处这个原因。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简而言之,他不能除去自己,把自己放在一边,表现得像一个好人,好像没有超过一点,这恰好是旧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这只是因为社会或历史,甚至他自己也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

“但一方面,女人一点也不内疚,但现在她们已经牺牲了自己的旧习惯。既然我们意识到人类的道德,我们就不愿意在良心上犯下他们的老罪和年轻罪,我们也不能责怪异性。我们要陪他牺牲一辈子,结束四千年的旧帐。”其实,应该说,朱安不仅是旧习的受害者,也是鲁迅的受害者,一个特定的人;鲁迅本人不是烈士,他对朱安的牺牲负有个人责任。换句话说,他主持了一半以上的祭祀仪式。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真实的或倾斜的起点

鲁迅为什么要回避和抛弃他应该承担的那部分婚姻?把所有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的事情推给外界?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得出这个结论?在这里,不仅有他当时接受的思想框架的原因(这应该在思想史上讨论,我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谈),而且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祖父少年时被监禁所带来的刺激。“谁出身于富裕家庭而陷入困境?我想,在这条路上,我也许能看到世界的真面目。”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祖父周福清甚至在当时也在科学研究中行贿,这是一个轰动一时的案件,惊动了光绪皇帝。在最后的判决中,历史上最胆小的皇帝亲自批评并判了一个重刑:“判以有期徒刑”,这相当于目前的“死缓”。周老先生原本是北京的一个小官员(官位是用钱买来的)。由于他母亲去世回家吊唁,赶上当地考官是在他考中进士的同一年(他考中进士时才七岁,见《鲁迅家世》),所以他开了一张12000银元的支票,同时写了几个名字,其中就包括鲁迅的父亲周永基,这就立刻传出了“受贿未遂”一词。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后来,有人说周福清这样做是因为他“经常心悸”,也就是说他有精神病。他不希望这位绍兴老人在法庭上口若悬河,说他不是神经病,并指出过去有一些人,以及如何通过关节。他只是像往常一样来了一会儿。今天,周老先生的这番话会让他瞬间“净红”。鲁迅的父亲与此案有关,他首先被拘留,当他回到家时,他很恼火,不能忍受生病。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家庭成员的感受是可以想象的。用朱正的话说,“在一瞬间,它从官员家庭变成了罪犯家庭。”鲁迅的兄弟被送到皇甫庄,鲁迅母亲的娘家,因为他们避免了灾难。这一时期,周家的骄纵君子鲁迅,看着像花鸟字画一样的穷人,突然受到了周围环境的白眼。让我们看看周作人说了什么:

“我没有任何感觉,因为我还不够大。”鲁迅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刺激。据他后来说,他曾在那里被称为“乞丐”,也就是乞丐。但是他没有解释,每个人都没有问这个不愉快的事情来找出是谁说的。这种刺激的影响很小。后来又加上他家的轻视和欺侮,使他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和他将来出国留学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见《一个男人的尖叫》)周作人的观察是准确的。祖父入狱所带来的刺激构成了鲁迅思想的初始起点,构成了他观察世界的切入点和基本框架。他内心充满怨恨,这是他一生愤世嫉俗的基础。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这个起点本身是倾斜的。即使科学研究系统本身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即使其他人也做过类似的行为,或者即使实际上贿赂很猖獗,你也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周老先生。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也突破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底线。后来,即使周福清先生的后代中有一个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圣人”,人们愿意“为圣人避讳”,但这种行为本身仍然是不好的,这件事本身是铁证如山的,在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是一个不公正、错误和错误的案件。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因此,面对这一家丑,鲁迅所要做的就是在内部消化它,主张它,用社会公平正义的立场来慢慢化解他心中的怨气。诚然,在那些日子里,家庭中的一些商人蔑视一个无辜的男孩,这是不公平的。然而,这件事的根源是我的祖父本人。作为年轻一代,他只能低头咽下这件事,或者咬牙把它提起来,而不能变成对别人的怨恨。在“看到世界的真面目”之前,鲁迅首先应该看到他祖父行为的本质。当然,这是困难的,但是如果年轻的鲁迅做不到,成年的鲁迅应该能够看到并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他才能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而不是认为这只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它是,它也有自己的一份。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鲁迅似乎没有消化自己。保护一个人的亲属是人的天性,但是作为一个思想家,这样做会危及他思想的平衡和公正。当谈到他祖父的事情及其影响时,他总是感到不平衡。犬儒主义是对世界和他人的永久否定。他不能从正面要求任何东西。他总能找到一面来否认它,抵制它。在愤世嫉俗者的眼中,世界是一个大阴谋,一些势力在暗中运作。他总想找到隐藏在深处的原因或动机,也许还有一场持久的“食人宴”等等。后来人们把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封建”或“封建社会”,并直接进行“强制拆迁”。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对祖父入狱的倾斜立场也是鲁迅今后对朱安态度的出发点。出于有辱人格的考虑,选择朱安记录了一个家族无法回首的往事、危机和尴尬,这既是当时家族的屈尊与臣服,也是鲁迅的屈尊与臣服;这是家庭的无奈和痛苦,也是鲁迅的痛苦和无奈。把鲁迅放在朱安的位置上,就是把他放在一个屈辱的位置上。如果他一辈子都和朱安在一起,他将不得不面对这种耻辱,一辈子都和它在一起。在这里,原来真实的原因和动机都被掩盖了,这太尴尬和不可接受了,更容易接受的原因如包办婚姻。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许广平在给鲁迅的信中,用这样一种当时应该很流行的口吻谈到了朱安:“旧社会给你们留下了一个痛苦的遗产,你们反对这个遗产,我怕你们一旦摆脱了它,就很难在旧社会生存,所以你们必须愿意当一辈子农奴,坚持这个遗产。”其中,朱安已成为与“旧社会”直接联系的“对象”(“遗产”),她的存在几乎是旧社会罪恶的象征,而不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事实上,即使在“旧社会”,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保存到今天。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最后,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些。在卡夫卡写给他父亲的信中,虽然他父亲强烈的风格损害了他的人格并引起了他一生的恐惧,但他并不认为这些是社会或制度问题。他自己从内心消化了这种消极的“礼物”,并从恐惧的内心提取“写作”作为他的使命。写作并没有使卡夫卡站在“平庸的人”之上,他没有谴责离婚中的女主人公,也没有表达他对婚姻制度的看法,尽管他选择了婚姻制度之外。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他知道他需要面对什么。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承诺,这个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自主。自由不等于用胳膊喊,不等于他体验自己时内心的起伏,而是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做他想做的事,不管它可能只属于他个人,只要它不干扰别人。只有通过这种自由,我们才能提供自由的品质,呼吁建立一种制度来保障这种个人自由,并积累人类文明。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如果卡夫卡是一个“反思”的人格,并通过反思完成自我消化和转化,他就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鲁迅是一个“反思”的人格。他的思想和情感结构是基于接受和感受外界的刺激。因为一些刺激,他有一些反应。鲁迅在解释他的言行时,需要外界的支持,通常把他的要求描述为对外界的回应。

鲁迅比卡夫卡大两岁。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有不同的方向和道路,这也为他们的后代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起点。

注:本文材料注明出处,均出自乔利华《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标题: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下)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