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7字,读完约7分钟

[作为台湾重要收藏团体万青·吉雅的创始人之一,它也是沟通两岸收藏者的重要人物。许付正认为,收藏中最重要的是品味和眼光]

在上海艺术中心举办的“收藏一瞥:古今对话”展览中,徐向《中国商业报》透露了他对艺术收藏的看法。这位台湾著名的古董商今年已经71岁了,但是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思维和谦逊的态度很快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这种表达可能与他早期的职业生涯有关,后来成为他作为古董商的重要支持。许付正曾在大学教授心理学和摄影。教师的职业习惯影响了他,这种分享的性格使他成为台湾重要收藏团体万青·吉雅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两岸藏家交流的重要人物。

良久,许从另一个侧面看着内地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兴起到今天,有许多私人美术馆,不断变化的场景常常让他想了很多。艺术品的价格远非变化的唯一结果,但这确实是一个好迹象。2014年,刘益谦在香港佳士得以人民币2.78亿元购买了永乐唐卡。这张唐卡在1977年的价格大约是7500英镑。"我估计价格上涨了大约4200倍。"

“过动儿”徐政夫

“许多在早期干预市场的人可能会后悔当时的错误,但我认为这种进展是不可预测的,不能人为操纵。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劲,购买艺术品的人肯定会增加。”许对说道。他还观察了收藏观念的变化。“大陆收藏的氛围也一直在变化。以前,每个人都愿意隐藏名山。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将分享视为一种责任。”

《多动症》第一集

徐付正笑着说,他是一个“过度活跃的孩子”:“只要有时间,我喜欢去任何地方玩空。”1967年前后,mainland China没有收藏的风气,台湾也没有走出“克服困难”的时期。20出头的许还在上大学。那时,他经常溜出校园,到处旅行和寻找。台湾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高山和丘陵地区。许付正对他们的木雕、佛像、烧陶和建筑构件十分着迷。他将从当地人那里购买这些日用品或古董。“当时,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会很有价值,根本没有收藏的概念。”

“过动儿”徐政夫

直到大学毕业当了老师,他对收集台湾当地文物的兴趣仍未消散。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交流相对孤立,地方文学盛行,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受到高度尊重。在许看来,当时的一系列文艺作品,如《兰花花》、《外婆的澎湖列岛》和《越来越亮的夏日》,都是这种文化思潮的象征。受此影响,许也来到金门、澎湖等地收集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在许看来,整个20世纪70年代,台湾有几个群体喜欢大陆的古董和绘画。

“过动儿”徐政夫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台湾经济起飞,蒋经国逐渐开放台湾到大陆探亲。“当时,台湾教育重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许多人从书本上学到了中国历史和艺术,但许多东西却没有亲眼见过。”海峡两岸的逐渐开放似乎为一群渴望进入这一领域的收藏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他们逐渐进入大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物,并去了当时中国文物的集散地香港,购买了大量的文物。”许对说道。

“过动儿”徐政夫

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徐离开了学校,在富商蔡辰阳的邀请下,成为了蜗居的总经理,这也是后来台湾最大的文物商店。在他的新工作中,许付正将自己定义为“沟通者”。自1987年以来,他每年都带台湾藏家到大陆参观,并邀请大陆文化专家与台湾藏家交流。

“我希望台湾收藏家不要像我一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但他们已经走了很多弯路。我希望他们一开始就有一个系统的收集,他们会知道什么样的东西真正值得收集。”他告诉《中国商报》,“如果一些台湾收藏家犯的错误少一些,我想我也有所贡献。”

万青·吉雅的建立

20世纪70年代,许开始在世界各地收集艺术品。他发现有时候,两个在拍卖场上激烈争吵的人背后的老板竟然是好朋友。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这也引起了一些收藏家的不快。偶然间,他遇到了香港一家知名收藏机构“民丘社”的前董事长徐占堂。许受闵秋社制度和经验的启发。后来,经过一场拍卖,与蔡、等收藏家同机返回台北,成立台湾收藏团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话题。

“过动儿”徐政夫

1992年,国泰航空集团总裁蔡晨阳、台湾“中国文物学会”名誉理事蔡、台湾富士建筑董事长陈启斌与许共同创办了“市。多年以后,这个收藏群体一直在中国的收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康人寿董事长、嘉德拍卖创始人陈东升曾写道:“我非常尊敬万青·吉雅。他们的收藏家是台湾的顶级老板,他们真的很有品位。他们每两个月聚会一次,每个人都有一顿饭来交流一些经验。在20年中有50多个成员。”

像民宿一样,清万雅姬是一个封闭的组织。每年只有两个成员被批准加入,同时,五分之四的成员必须同意。“我们的规则是:我们可以一起吃晚餐,聚在一起,交流收藏经验,但内部交易是不允许的。古董商也不能加入。”许对说道。因为万青·吉雅在台湾聚集了一批有实力的收藏家,这引起了拍卖行的注意。一些拍卖行会留出一段时间让会员在相对封闭的空房间里享受拍卖。许经常邀请冯献明、耿等大陆文物专家来台与收藏家交流。万青·吉雅的成员共同组织展览和出版书籍。

“过动儿”徐政夫

“我希望大陆有更多好的古董店”

1992年,陈东升向文化部递交了一封关于“成立拍卖公司的意向”的信。当时,文化界、文化界和文物商店都有强烈的反对意见。阻力和风险集中在张德勤身上,他是审批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国家文物局局长。

"当时我给张德勤的建议是去西部看看."许付正回忆说:“西方已经做了200多年的事情,中国没有理由出错。这是一种更公平的方式,让艺术品公开出售。”当时,许随同张德勤、耿、冯献明等官员和专家赴英国考察苏富比的运作模式。

嘉德成立后,徐给嘉德开了一个台湾客户的大单子,这对于一个古董商来说是不容易的。现在,在接受《中国商业新闻》采访时,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艺术品市场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果一个人举办了一个展览,他会希望来看展览的人能够互相认识,他会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责任。”

"什么样的艺术品值得买?"许多年来,就开始解释这个问题,并把许多收藏家引入收藏圈。他还试图向公众解释这个问题。在一次采访中,他做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买lv,你还是得在专卖店买。怎么可能在路边摊上买呢?”在他看来,对收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品味”和“眼光”。至于估价,这是拍卖行和古董店应该做的。声誉好的拍卖行和古董商应该是收藏家的首选。

“过动儿”徐政夫

随着拍卖行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古董店已经逐渐衰落。然而,古董店和拍卖行虽然都是购买艺术品的渠道,却无法在更微妙的功能上相互替代。“一些外国古董店可能会与一个家族合作几十年,他们会为收藏家提供个人服务,收藏家可以从古董店学到很多东西。一些收藏家甚至从不去拍卖行,把所有东西都留给古董商。但在中国,真正有信誉、有实力的古董店仍然太少。”

标题:“过动儿”徐政夫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