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7字,读完约8分钟

为了促进贸易和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今年5月,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延伸至全国,外资和中资企业均可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发行债券,中资企业的融资模式和现状将发生变化,这有利于国内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

“我已经等了很久了。”江苏永钢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浩在向记者讲述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给该集团带来的变化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2011年,我们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香港永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经营,香港永琏国际在香港市场也具有一定的独立融资能力。”

然而,当时,中资企业举借外债的相关政策尚未完全放开。对于像江苏永钢这样的跨国集团来说,即使海外公司资金充足,他们也无法支持国内公司。“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出台,完全实现了集团在境内外的整合,可以通过子公司融资直接支持母公司。我们对逐步改革政策的感觉非常明显,资本流动越来越顺畅。”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开放型经济领先的苏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享受到外汇管理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永刚只是一个例子。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随着苏州经济的开放,市场主体在外汇资金运作中的政策需求逐渐清晰并日益强烈。

为了促进贸易和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今年5月,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全面铺开,中资企业展翅高飞。

“过去,中资企业没有外债限额,需要逐笔报批。”苏州蔡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澜告诉记者,在政策出台前,中资企业如果需要海外融资,必须提前申请外债额度,这将得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一方面,配额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它很容易错过最好的时间窗口,所以不能用于外汇结算。现在方便多了,不仅可以结汇,而且结汇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记者了解到,目前中资企业只需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无需行政审批,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为了缩小中外企业政策的差异,近年来,外汇局在宏观审慎规则下逐步建立了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按照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2015年3月,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共同开展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两倍于其净资产的上限借入外债。

这项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9月底,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已有20家企业参与试点,办理了34笔外债合同登记,金额为3.28亿美元,平均融资成本为2.24%。

杨凯对记者表示,“新的外债政策为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拓宽了海外融资渠道,没有不良押注,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成本。通过第一次贷款操作,我们发现与以前的外债申报审批相比,现在整个申报过程更加简单快捷。”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将本外币一体化企业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注册的27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总结以往区域和地方试点项目的基础上,5月,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延伸至全国。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都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最小化企业成本

随着外债的自由化,企业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通过比较成本来选择自己的融资方式。

回顾公司近几年走过的路,杨澜亲身感受到了变化。“企业的实际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发行外债就相当于多走了一条腿。”记者观察到,包括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在内的外汇管理政策改革,无疑对拥有数十万家企业和突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苏州是一大利好。苏州许多本土企业固有的融资习惯和融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大多数借入外债的企业首先被用来替代到期的国内贷款。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这主要是由于成本的原因."杨澜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苏州蔡颖通过招商银行借入了5亿元人民币的外债,用于支付自己办公楼的国内贷款,节省了近2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事实上,对于所有想借外债的企业来说,节约成本是他们的第一考虑,这一希望在外汇管理政策改革下已经实现。例如,永刚集团今年首次尝试从香港借入2000万美元,以补充国内集团母公司的流动性需求,排除了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成本,但利率仍下调了0.75个百分点,共节约了15万美元。“在收到这笔外债后,我公司将按照外债可自愿清偿的政策,清偿全部2000万美元的外债,用于支付我公司上游原材料的采购。期满后,我公司将用自有资金偿还外债。”杨凯说,在实际感受到业务带来的好处后,公司经营了几笔外债贷款,累计外债贷款额6000万美元,现有外债4000万美元。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同样,苏州还有一家本土企业——苏州胜利精密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为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今年8月,公司通过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借入8000万元外债。“财务费用节省了5%,总计约17.4万元。随着跨境融资规模的增加,肯定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该公司副总裁向记者孜孜不倦地表示,操作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是他们对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最大感受。“企业现在必须走出去,加入国际竞争。跨境融资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无疑增强了我们参与国际业务的能力。”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据了解,5月份新政实施后,苏州共有50家企业进行了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跨境融资,金额相当于36亿元人民币,平均融资成本为2.6%,为企业节省了总计1700万元的财务费用。

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当然,在外汇管理改革的有利政策水平下,仍有技术操作的细节。过去,中资企业很少接触外汇业务,在技术环节上“无知”。坦率地说,“像我们这样的生产企业对金融领域了解不多,经验也少。”幸运的是,银行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而外汇管理局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指导,使我们能够进行这些融资。”

招商银行苏州分行国际业务部负责外债业务的总经理郭表示:“客户肯定有需求,但由于现在汇率上下浮动,还款时间很难说,借入外债的利率也不固定。因此,客户有更多的顾虑。”

跨境融资涉及中资企业、海外机构以及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此外,新政还没有出台很长时间,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业务细节还有待磨合。

苏州经商案例是一种尝试和突破。当时,苏州不得不用外债资金偿还到期的国内贷款,所以必须在两周内入账。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中心支行在了解企业的困难后,主动联系招商银行和企业,通过协商解决业务办理中遇到的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材料收集到登记备案的全过程。招商银行苏州分行作为主承销行,首先向海外分行发函寻找合格资金。卢森堡分行入围后,我行开始为企业制定具体计划,办理“近结远购”外汇掉期业务,根据企业外债偿还计划设计定制服务,一次锁定汇率,彻底规避企业汇率风险。“与企业相比,银行可以利用海外布局在市场中寻找资金和对冲风险。对企业而言,海外融资成本、掉期成本和手续费仍低于国内融资成本。”郭对解释道。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事实上,上述操作也是由于外汇局放宽了外债结算的意愿,这使得企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借入外债的同时结算外债,而不必像原来的支付结算系统那样有实际的国内支付需求和凭证。

据悉,作为苏州国有企业的“第一食蟹者”,蔡颖将融资渠道拓展到全球金融市场,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了融资方式的创新,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对其他企业举借外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数企业和银行表示,企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相互配合,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加快实施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发行债券,中资企业的融资模式和现状将发生变化,全面融资将成为国内贷款的重要补充部分。这些可能会促进国内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

标题: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