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1字,读完约3分钟

银行进行贷款营销时,当借款人信息在借款人和贷款最终决策者之间传递时,很容易失去其真实性,导致决策失误,使银行付出管理和风险成本。如何降低和避免信息“失真”的成本,构筑防范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值得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贷款营销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忽视虚假信息的识别和判断。一般来说,在贷款营销过程中,借款人的信息是从客户到银行自下而上传递的。如果贷前调查人员和贷中审查人员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忽视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判断和防范,那么“虚假”信息就会被传递到最高决策层,最终形成高风险贷款。

忽视信息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大多数基层银行习惯于注重事后监管,对贷款前收集的借款人信息不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掩盖隐藏在信息中的深刻矛盾。在自下而上的传播过程中,信息逐步被浓缩、总结和归纳。当它到达最高决策层时,大量原始的数字报告和文本表达就成为结论。浓缩的信息可能掩盖了一些可能反映深层矛盾的东西,导致决策者“只看到玫瑰色的云,而不是黑色的云。”

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信息失真的成本。

塑造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贷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营销人员的素质。因此,不仅要对信贷营销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调配,还要保证他们具有优秀的业务、积极的作风、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及时对现有人员的知识进行培训和转化,使他们能够从简单的信贷管理发展到金融产品推广、贷款营销、业务发展等综合方向。信贷营销人员应持证上岗,分级管理,分级支付,定期考核,督促其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发展前景等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出色的业务技能,确保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防范信息“失真” 筑牢安全屏障

适当缩短信息链。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的信贷规则的深入推行,银行不断规范和完善贷款程序,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贷款通常需要提供几十页甚至数百页的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过几个部门或银行的审查和批准。有些企业向县支行申请贷款,最后需要报省级支行审批。有时从申请到批准需要很长时间。在如此多层次、如此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由哪家银行收集信息、由哪家银行决策和承担责任的做法。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信息失真的成本,另一方面,它可以使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防范信息“失真” 筑牢安全屏障

加强合作,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贷款营销过程中,一些信息的收集不仅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房管、公证、工商、税务以及客户的上下游关联单位。因此,根据新时期贷款营销的特点,我们应通过相关部门或单位,进一步了解和探讨抵押担保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以防止信息失真,为降低和避免信息失真的成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题:防范信息“失真” 筑牢安全屏障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