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8字,读完约8分钟

八音盒乐曲单,第六首有“苏州上海”英语方案。

八音盒的音筒匀速旋转,隆起的小点通过音梳,发出悦耳的声音。

盖上写着黄色的小纸片“搬过来看看”,落款“华侨大楼”。

八音盒的全貌,右边有沉重的铜把手。

最近,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瑞士八音盒,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定居下来。 这是美国籍中国人、山西人杜德滋和丁秀春夫妇生前向国家捐款的,指定代理人是丁秀春的妹妹丁秀虹和妹夫刘永清等及其家人。 这样,外国游子多年的心祖国的愿望终于圆满完成了。 八音盒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是永远萦绕心头的乡愁。
经过这一百年沧桑的八音盒为研究其东西方相关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文化价值。
八音盒是杜德滋和丁秀春的最爱,他们为什么回国两次也不能断绝这种情结? 八音盒本身还有那些故事吗?
美国籍中国人杜德滋和丁秀春回国两次,祭祖一次,一次找八音盒
临终捐国给太原亲属,深深的乡愁安置
八音盒的主人已经去世的美国籍中国人杜德滋和丁秀春。 新中国成立前,杜德滋在铁路部门工作,收入还不错,但丁秀春有空在家,生活比较富裕。 他们可能有共同的兴趣。 我喜欢听音乐,所以买了这个八音盒。 后来他们去了海外,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八音盒也没有结束。
1976年,中美建设,两国关系逐渐变暖。 那时,美国的来信打破了王答村以前的宁静。 这是丁秀春和杜德滋送给妹妹丁秀虹和姐夫刘永清的。 当时海外关系敏感,这封信几天寄到住在太原小北门的丁秀虹手里,她知道姐姐和姐夫还活着,同时定居在美国,他们高兴得哭了。 1979年5月,杜德滋和丁秀春从遥远的海洋彼岸,时隔数十年回到了家乡王答村。 他们就像离开小房子的孩子,回来的时候,两鬓已经染上了白霜,在人民的陪伴下祭祖。 丁秀虹提供的照片显示,墓地已经没有了,墓地周围是黄土,种着玉茜排,叶子绿色,生长喜人。 杜德滋和丁秀春跪在黄土地上做礼拜,哭着,空中的纸钱被风吹着飞舞……从外国回来的游子,也许深深地感受到了馀光先生的心情。 其间,他们和丁秀虹、刘永清谈了八音盒,找到后,请他们代为保管,说回了美国。
1985年的一天,杜德滋和丁秀春再次回国,这次直接去了天津。 原来,他们听说八音盒在天津朋友家,被寄存了40多年,留下得很好。 他们从天津回到北京华侨大厦,把八音盒寄存在那里。 八音盒的箱盖上至今仍贴着“请观察搬运”。 落款是“华侨大厦”的便签,纸有点黄。 丁秀虹和刘永清把八音盒带回太原,至今保管了30多年。
后来杜德滋和丁秀春在美国去世,临终前通知丁秀虹和刘永清,让孩子把八音盒捐给国家。 今年春天,孩子们给太原丁秀虹发了电子邮件,表达了父母临终前的愿望。 丁秀虹和刘永清马上到处联系,最后听说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可以收到,他们很快回复了丁秀春的孩子。 之后,丁秀春的孩子说希望捐款,但电子邮件里有“/br/”的阿姨、阿姨、全家人、民俗博物馆馆长,你好。
这两天很忙,所以没有马上回信。 对不起。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想接受捐赠。 我们唯一的条件是把捐赠者的名字和八音盒长期陈列在馆内。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件古物,得到不同的启示和鼓励。
捐助者来源:山西省徐沟县王答村
捐助者姓名:杜德滋丁秀春
7月8日上午,因凉爽阵雨干热,刘永清和丁秀虹,其他家人带着八音盒来到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在郑重地进行捐助,捐赠仪式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为此颁发了收藏证书。 这样,美国华人杜德滋和丁秀春的愿望圆满完成了。
八音盒歌曲中出现“苏州上海”英语方案样
,推测是私人定制和当时瑞士专门面向中国文化市场的商品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此次捐赠的八音盒诞生于19世纪的瑞士, 轻轻地打开八音盒的胡桃箱盖,纯铜音乐圆筒部件带光泽,轻轻地挥动沉重的铜把手,一个多世纪前的音乐缓缓播放,音质明快,悦耳,我们仿佛在和一百多年前的时代对话。 [/BR/]自1796年以来,瑞士人安托·法布里发明了圆筒形八音盒,那个时代有很多文艺色彩,制作工艺精湛,所以价格不高,只是被贵族绅士追逐,通常人只能洋洋自得地叹一口气 这个八音盒渡海来到中国,足以证明其所有者的身份比较特殊。
音筒匀速旋转,没有一点杂音,音筒表面有无数突起的小点,小点通过音梳时有节奏的声音。 一个凸点相当于乐谱上的一个音符,发音因凸点而异,旋一圈通常需要8-17秒,足以表现一首曲子的高潮部分。 当然,高端八音盒通常在30秒到8分钟之间循环。 杜德滋和丁秀春的八音盒比较高级,一首歌发行了约50秒。 箱子的内侧有写英语程序的程序。 纸很厚,经过一百年的沧桑,依然完整,左边是英语曲,一共8首。 右边是活泼可爱的天使们,有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吹乐器、快乐的场景。 左下方有“mf1816”字样,可能是商标企业品牌。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安海表示,“现在能认知的曲子,在其中第六首写着soochou shanghai的苏州上海,其他几首曲子暂时无法辨别。 用英语的读音和音标来标记中文复印件语的发音,是当时在海外自古流传下来的方法。 他们通常用英语字母的发音拼写中国的地名和人名等。 中国的拼音系统于1949年成立并普及了新中国,因此当时不能用中文拼音表示。 ”。
关于这个八音盒的生产年代,“现在对产地没有疑问,生产时期是几年,与上海八音盒珍品博物馆的镍垚馆长进行了讨论,他们馆也有同样的八音盒,曲标签号码是335440,出生于1886年。 我们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的八音盒歌曲标签号码是117830,号码在前,是否是1886年以前生产的有点争议,需要寻找越来越多的资料。 另外,我不知道8首曲子的复印件是什么,所以请精通音乐的专家鉴别,可以找到线索。 ”。
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比较受限,通常八音盒进口到中国,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洋曲,为什么这个八音盒出现苏州和上海的名称,对研究其东西方历史很有价值。 杜德滋和丁秀春生前没有告诉大家那个奥妙,他的孩子也不知道,所以现在有两个推测。 一首是这首八音盒的曲子是当时杜德滋和丁秀春个人定制的。 二是瑞士制造商根据中国文化市场的诉求,生产了符合中国人音乐审美的八音盒,杜德滋和丁秀春买了一个。 无论如何,这个八音盒越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最后安静而完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奇迹。
悠闲的音乐声反复播放着,现场的人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灵魂着梦,坠入了对时间岁月的追忆中。 其最大的魅力是将抽象的音乐凝固在具体的艺术品上,成为人们表达良好感情,追忆过去岁月的主要选择。 杜德滋和丁秀春当时可能就是这样的心境。
捐赠是一种感情
博物馆多年来接受捐赠的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藏部主任王艳忠说,杜德滋先生和丁秀春先生的行为令人感动,他们常年住在海外,但心底永远有一个情结,总是担心祖国 他们的前半生住在祖国,后半生定居在海外,这一代人的特别经验决定了他们什么时候不能放弃家乡。 我只是说捐赠的东西经济价值是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感情。 杜德滋和丁秀春两个老人一直想把八音盒捐给国家。 就是这样的心情。 他们的孩子总是想完成父母的愿望。 还有,是感情。
关于捐赠,王艳忠补充说,民俗文物作为一个时期特定地区的民间文化载体,反映了一定地区的乡土特色,记录了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过程。 收藏、保护民俗文物,研究、传承民俗文化,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日前,博物馆向全省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提倡人们把身边的民俗文物和民间文化物品,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美丽的旧物品捐赠给博物馆。 从“文革”时期的火车票、粮食、油、布票、煤油灯、蒸汽灯、寻呼机等小物品,到旧收音机、旧表、旧农具等大物品,人们捐赠的大小物品都有文化价值,留下了历史痕迹,但遗憾的是一定的规模 对于大家的捐赠,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有严格的过程。 根据捐赠物品的情况,发行相应的证明书。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爱心。 杜德滋和丁秀春捐赠的八音盒和馆藏的旧钢琴、手风琴、留声机等基本构成了音乐主题系列,为研究哪个时代的中外文化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八音盒,美国华人,故事,历史,感情。

【要闻】一件瑞士八音盒的百年情缘

本报记者郭志英

猛料越来越多了! 欢迎扫描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本信息的官方web消息( xinlang-xinwen )

标题:【要闻】一件瑞士八音盒的百年情缘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5125.html